close



“是聽了音樂所以悲傷, 還是因為悲傷所以聽起音樂?”

這是電影 “失戀排行榜”(High Fidelity) 裡頭 John Cusack 劈頭丟出的第一句話,也正是由於這句話,讓我頓時對自己的聆聽感到矛盾和困惑…

這一部電影在我週遭的朋友中已經被視為搖滾樂必看的經典之作,如同成名在望(Almost Famous)或Velvet Goldmine(絲絨金礦)一般地如數家珍。這也是我為何一值遲遲無法寫出關於這部電影的文章的原因之一。但就在我最近因身體不適而待在家中窮極無聊而瘋狂下載了十幾張專輯之後(我知道這樣不對….)聽著聽著,我不禁想問自己,到底有幾張是真正被我所聽見了呢?或許我應該這麼說,我從這些專輯中 “獲得”了什麼? 那是像看到一部讓你茅塞頓開,豁然開朗還能讓你回味無窮的好電影一樣棒的經驗!還記得自己第一次被音樂所震撼到的經驗,是在兩年前的那一個寂靜的夜晚,電腦中傳來Suede的 “The chemistry between us”就在那個當下彷彿一切都對了,一間濕冷充滿煙味和霉味的房間,一盞破舊的檯燈,一個對著電腦發呆的男孩,就像是處電般地融為一體。自此之後,不用多說Suede變成我點播率最高的團體。

然後呢? 就這樣結束了嗎? 當然不是! 我開始去尋找和他們相似的樂團相似的樂風,試著在我每一個生活週遭融入他們的音樂,就像是自己親身為他們的歌曲拍攝MV,一切只是為了再一次享受那份最天真的悸動…從那次之後,至今又過了兩個年頭,隨然聆聽的不多但也算是小有進步但是卻怎麼也找不回當初的感動了…

時常會在CD的側標或雜誌中看到某某樂評提到 “The XXXX在新專輯中融入了啥米碗糕元素”,亦或 “XXX冷飯熱炒搞不出新花樣了”等等之類的評論,我都不禁會想如此主觀的評論方式真的能夠代表所有人的想法嗎?當然不是,畢竟一張專輯的好壞會隨著時空的改變而有所不同,即便是同一位作者也有可能在某一天突然像我一樣地大喊 “這張真是他馬的讚阿!”。音樂和心情地關係我想正是因為這樣的密不可分才會造就了如此迥異的天差地遠。不過,看在我自己眼裡有太多的人會隨著外在的評論起舞或是自身的觀念而拒絕去接觸某一類型的樂風換句話說,就是各取所需,各有所得吧! 搖滾和古典, 嘻哈與電音, 靈魂和雷鬼 好像非要堅守自己的陣地一般地彼此砲口互轟才算的上支持? 原來到了現在,連聽個音樂也要貼上標籤,劃分非我族類嗎?

說到這裡,自己其實已經開始有點汗顏,畢竟我現在不是也痛惡好萊屋的電影到一種程度嗎?那種劇情簡單到接近白痴,只會壓縮國片市場的無腦片為什麼還是有人一股腦要去搶先看什麼人第三集咧!到頭來就像電影裡的Rob(John Cusack)、Barry(Jack Black)與Dick(Todd Louiso)一樣嗎? 仗著自己的知識,批判他人的品味真是爛的可以! 但是有點不同的是, 並不是透過大量的閱讀或聆聽就能夠找到自己的All Time Top 1,而是惟有真正地去品味去思考每一件作品的本質之後才能夠品嚐到它最美好的結果! 孔夫子說三月不知肉味或許有點誇大(古人本來就比較誇大一點你也知道的,不然怎麼有 “白髮三千丈”是吧?)可是我相信一部好電影或一首好歌是真的能陪你一輩子的夥伴! 所以不僅要廣還要精才算對得起這些壓榨自身靈魂來餵養世界的心靈的創作者們阿! 共勉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nix198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