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如何, 我們總是孤獨的....
對於活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的我輩來說,那狂放,自由,喧囂的60年代是一段
來不及參與的瘋狂嘉年華! 感嘆當今現實社會已被龐大資本主義怪獸所吞噬,
總是唯有藉著遙想昔日的過往 來逃避所必須面對的當下.....
"Regular Lovers"導演,Philippe Garrel,一位親身經歷過"1968法國學運",和
"新浪潮"的電影詩人,藉著詩人,馮索瓦(他的兒子,Louis Garrel飾),帶領我們回到
了迷幻的六零年代! 師承高達的卡瑞,承襲自新浪潮精練的影像語言,讓"Regular
Lover"展現了如同紀錄片般精緻的歷史片段!
年方二十的年輕詩人馮索瓦,出生於法國一般的布爾喬亞家庭,在教育的薰陶下
正如當時的知識份子懷抱著改革社會的理想投身於革命之中,馮索瓦也不例外!
但是毫無組織的黨團,肆無忌憚的武裝衝突,漫天飛舞的汽油彈,讓這群年輕革命
份子開始反問自己,"這樣的革命會有效果嗎? 如此的舉動是正確的嗎?" 兵荒馬亂
之際馮索瓦邂逅了莉莉,在充滿恐懼,火焰,憤怒的時刻,莉莉的出現正如同仙女下
凡一般,在他的心中留下揮之不去的印象!就在這樣情況下揭開了"安那其戀人"
的第一部曲"火的期許"!
在這個部分中,卡瑞以長鏡頭,無配樂,零星簡單的場設,鬆散的構圖,拍攝了街頭行動
衝突和警察鎮壓的場景!導演似乎無意把這場鬥爭神聖化,相反地以幾乎諷刺的角度
帶過!火焰和人影交錯的高反差畫面讓整個部分行成一幅精簡卻充滿張力的圖像!
而在這個部分的最後,馮索瓦為了躲避警察的追捕逃入一棟公寓試圖躲入一戶人家中
,但是當他敲門求救時,裡面的人問他"你是燒我車的那個人嗎?" 馮索瓦竟回答"是阿"
如此諷刺的對話正是卡瑞自身對68學運所作的反動!而在無路可去之際,馮索瓦
逃上屋頂,留下這部分最後的一句台詞"無論如何,我們總是孤獨的....."
第二部分中,主要場景是設在馮索瓦的好友,朱利安的豪宅中! 彷彿為了逃避現實
一般地,他們終日窩在家中,討論藝術,議論時事,創作,抽鴉片.....一切看似與社會
脫節的舉動正表達了他們對於自我的放逐和現狀的不滿...頹廢,墮落的氣息包圍
瀰漫在整棟房子中!女孩們來來去去,眾人隨著Kinks的歌曲搖擺著虛弱無力的軀體
,而歌詞正如訴說心聲般地縈繞於耳旁,"This time tomorrow/ where will we be?"
莉莉與馮索瓦之間的關係,就如同人與神明之間的關係,是單純的崇拜和景仰!他們
彼此相互欣賞對方的才華,卻又保持著一種微妙的距離感和理性!若即若離的曖昧
導致了後來馮索瓦的毀滅....就在莉莉告知將到美國去發展(代表著對於資本主義的
臣服和社會階級的跳脫),讓他頓失重心,在此同時好友們也為了各自的未來一一
離開那棟巨宅....當一無所剩的他必須獨自面對將來的一切時,他膽怯了...手無縛雞
之力的落魄詩人要如何重回社會?悲傷的他,服下藥物,試圖找到解脫.......
在幻境中,他再度見到了心中的女神,吟誦他最後的一首詩,"在天空中, 在遺忘之中.."
或許對於所有的創作者來說,回憶永遠是創作中最好的題材,唯有透過真正體驗
才能夠將作品以更具有"生命力"的方式呈現給觀眾並進而產生共鳴...
卡瑞的作品中總是帶有非常濃厚的個人傳記風采,而自1979以降,他的拍片題材
就一直是以68學運和愛情為主軸! 也許卡瑞正是想透過影片將自己重新帶回那個
年代,唯有藉著不斷地重複記憶 才能夠讓他的精神超越時空而得到自由....
- Nov 18 Sat 2006 19:46
Regular Lovers 安那其戀人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